一、工程概况与建设背景
近日,金沙江上游川藏段传来捷报——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重大工程华电金上巴塘水电站首台机组经过72小时试运行后,正式并网发电。该水电站位于四川巴塘县与西藏芒康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,由中国华电集团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建设,是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支撑电源,也是中央支持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。电站共安装3台25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,总装机容量75万千瓦,设计年发电量33.75亿千瓦时,全机组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2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5万吨。
作为金沙江上游河段梯级开发的第9级电站,巴塘水电站与上游拉哇梯级、下游苏洼龙梯级形成联动,共同构成“西电东送”接续基地的重要一环。工程于2017年10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,2020年12月完成大江截流,总投资逾百亿元,被列为国家能源局重点督办项目。其电力输送通过金上至湖北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实现,该线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工程,巴塘水电站的投运进一步强化了其电力输送能力。
二、核心技术创新与工程突破
巴塘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,为我国高海拔地区大型水利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。针对堆石坝坝基廊道普遍开裂渗漏的行业痛点,工程团队联合清华大学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机构,首创HECC(水工高延性混凝土)柔性廊道结构,通过材料性能优化和结构设计创新,实现廊道抗裂性能提升40%以上。在300米级破碎岩体高边坡支护领域,项目组开发出“分层错距开挖+预应力锚索群动态调整”工艺,将边坡支护效率提高30%,相关技术已纳入《高陡边坡支护技术规范》修订草案。
水轮发电机组制造领域同样取得重大突破。哈电集团自主研发的转轮直径达5.2米的混流式机组,首次实现“零配重”制造,机组振动、摆度等关键指标优于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标准20%,创造了我国藏区水电装备制造的新高度。此外,工程创新应用AI视觉识别、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,构建涵盖大坝安全监测、机组状态诊断、生态流量调控的智能管控平台,推动传统水电站运维体系向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转型。
三、生态优先与环境保护实践
工程建设始终贯彻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理念,开创多项行业环保先例。为保护金沙江珍稀鱼类栖息地,设计团队将坝轴线上移160米,避让核心生态保护区,同时投资1.2亿元建成国内首例“天然河道+技术性组合式鱼道”,设置6个休息池和3个观测站,确保鱼类洄游通道畅通。在施工阶段率先实施“截流前增殖放流”措施,累计投放短须裂腹鱼、四川裂腹鱼等土著鱼苗86万尾,较行业常规做法提前3年启动生态修复。
砂石骨料生产环节的环保技术创新尤为突出。项目采用主体工程开挖料作为混凝土骨料,配套建设处理能力达每小时1500吨的废水循环系统,通过“旋流沉淀+压滤脱水”工艺实现废水零排放,每年可节约新鲜用水450万吨,相关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
。工程还实施植被恢复面积达58公顷,栽种高山柳、沙棘等适生植物23万株,形成立体生态防护体系。
四、工程效益与区域发展影响
巴塘水电站的投运对优化国家能源结构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多重战略价值。首台机组并网后,每日可稳定输送清洁电能924万千瓦时,满足75万户家庭日常用电需求。全机组投产后,年发电量相当于四川省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.2%,可有效缓解川渝电网迎峰度夏压力。作为金上至湖北特高压直流工程的重要电源点,电站输出的清洁电能将通过“空中电力走廊”直送华中负荷中心,每年可为湖北电网减少外购电支出约15亿元。
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,工程建设期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.2万个,培训藏族技术工人3600余人次,带动当地建材、物流、服务业产值增长超28亿元。电站运营期每年可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约2.3亿元,其中15%专项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,助力川藏交界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
五、后续建设与机组投产计划
目前,巴塘水电站2号、3号机组安装调试工作正有序推进。2号机组已完成转子吊装和动态平衡测试,计划于2025年7月进入72小时试运行阶段;3号机组主变压器已就位,预计9月底前实现并网发电。工程指挥部严格执行“五级质量验收”制度,对压力钢管焊接、定子叠片等关键工序实施全过程监控,确保后续机组投产质量达到精品工程标准。
数据来源:生态环境部、国家电网公司及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公开信息
-
行业新闻2025-05-19
-
行业新闻2025-05-16
-
行业新闻2025-05-15
-
行业新闻2025-05-14
-
行业新闻2025-05-13
-
行业新闻2025-05-12
-
行业新闻2025-05-09
-
行业新闻2025-05-09
-
公司动态2025-05-08
-
行业新闻2025-05-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