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:技术创新引领绿色能源新纪元
发布时间:2024-08-06浏览量:3659

近日,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迎来历史性时刻,其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,标志着这一国家能源战略项目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该项目不仅以其庞大的规模和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潮流,更在数据表现上展现了卓越的性能和经济效益。

一、项目概况与技术亮点

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,坐落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,是国家“十三五”期间的重点工程,也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。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,安装了6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的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,设计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,年抽水电量更是高达40亿千瓦时。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电站的巨大发电潜力,也体现了其在能源调峰、储能方面的关键作用。

在技术层面,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充分运用了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移动互联网、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虚拟仿真等前沿信息技术,实现了抽水蓄能电站的数字化智能建造。电站以三维模型为载体,建立了数字化电站系统平台,涵盖了大坝填筑碾压监控系统、质量验评系统、智能化焊接数据监测系统、钢丝绳断丝自动监测系统等多个子系统,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电站智慧工地建设系统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电站的压力钢管制作过程中,自主研发并应用了高强钢智能化焊接数据监测系统。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、记录焊接参数,并进行多维度分析,精准控制焊接电流、电压和速度等关键指标,有效控制焊接线能量,辅助技术人员决策,实现了焊缝一次合格率98%以上的优异成绩。此外,电站还建设了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管路智能化预制工厂,采用CTA数控切断坡口加工中心、多功能管路智能组对机器人等先进设备,实现了管路加工的数字化、自动化和智能化,加工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二、数据背后的技术创新与成效

在电站建设过程中,大量技术创新和数据应用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。以三维激光扫描仪为例,该设备以其高精度、高速度的特点,在电站的洞室开挖、支护、衬砌等施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通过对洞室进行分阶段扫描,系统能够精确分析洞室超欠挖成效,并统计衬砌混凝土用量,实现了对隐蔽工程施工质量的可视化管理。同时,全景相机的应用也进一步完善了质量验评资料,实现了单元工程现场验收影像的全景漫游效果。

在安全管理方面,电站建设了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系统,共布置了170个高清摄像头,实现了对各工作面的全覆盖。通过远程值班巡检,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消除,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。此外,电站还在安装间布置了违章行为智能预警系统,能够动态识别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,如未戴安全帽、吸烟、人员摔倒等,并通过智能算法进行预警提示,显著增强了现场安全监管能力和管理水平。

三、经济效益与社会贡献

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效益显著。预计全部机组投产后,每年将节约标煤15.8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.5万吨,对推动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此外,电站每年还将向地方缴纳税金超过1亿元,成为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。

在社会贡献方面,电站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就业和产业升级,还注重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。电站上水库的建设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,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。同时,电站还积极采用清水混凝土等环保材料,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。

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以其先进的技术创新、卓越的数据表现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贡献,成为了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。未来,随着后续机组的逐步并网发电和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,电站将继续在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